腊八节与“仪式感”

腊八节来了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“年关将近”的味道。街头巷尾的腊八粥广告铺天盖地:“买一送一”“十宝升级”“大师手工熬制”——怎么说呢,这一碗粥的噱头快赶上奢侈品发布会了。你说腊八节讲究什么?讲究“年味儿”,讲究“仪式感”,可现在的腊八节,讲究的是销量数据和朋友圈的点赞数。一碗腊八粥,吃完能不能祈福不知道,反正它让我们越来越看不懂这个节日了。

想当年,腊八节多实在啊!早起煮粥,抓的米是真米,添的料是真料;祭祖祈福,祖宗排排坐,香火绕满堂;家里人围桌而坐,聊一聊过去的年景,盼一盼来年的好光景。那时候的腊八节,粥是粥,情是情,没人拿这一天来炫耀“八宝粥+星巴克咖啡”的高端搭配。而现在的腊八节,成了个“线上线下两头忙”的节日。早上发个“腊八快乐”群发消息,中午捧着订购的网红腊八粥自拍一张,晚上还得在朋友圈配文:“一碗腊八粥,愿你我的人生也熬得这样甜。”敢情,这粥是甜是咸您自己吃出来了吗?

不瞒您说,现代人对节日的热情基本维持在“拍个照就算过了”的水平。腊八节更惨,连春节的预热都算不上,只是过年“冲刺阶段”的边角料。腊八粥的“八宝”成了个数字游戏:米是速冻的,枣是罐头的,花生和瓜子估计还带着超市促销的价格标签。一碗工业流水线熬出来的“节日情怀”,能不能熬进你的心,我不敢保证,反正它熬进了各大食品品牌的财务报表。

有人说,节日嘛,重在心意。话糙理不糙,可你真有心意吗?腊八节该干嘛,古人早就写在节日说明书里了:祭祖祈福,家族团聚,感恩过去,展望未来。这四件事每一项都很扎实,带着厚重的文化和情感。而今天,腊八节留在我们生活里的仪式感,基本上被削减到一个冷冰冰的外卖订单。商家说:“喝粥就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。”我寻思,真是个文化快递服务,一碗粥吃完,包您从传统到现代走个遍。

腊八节的“仪式感”去哪儿了?答案很简单:被我们藏进了忙碌的生活里。我们忙着工作、学习、赶路、网购,忙着把日子过成一个“拼多多式拼图”。节日的情感连接显得过于奢侈,连和家人一起坐下来吃碗粥都成了一种过高的期待。大家都很忙,忙到没时间问问自己:腊八粥的“八宝”到底宝在哪儿?是它能祈福纳祥,还是它能治好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患上的“节日失忆症”?

其实,腊八节没变,变的是我们看待它的方式。你说,为什么节日越来越像一场交易?因为我们总是把“节日的价值”放在了价格标签上,而不是情感标签上。腊八节的“仪式感”从来不是靠花钱买来的,而是从心里生出来的。它不需要豪华的场面,也不需要精致的文案。它只需要你有一点点耐心,一点点真心,和一份对家的牵挂。

要我说,腊八节的仪式感怎么找回来?很简单:亲自熬上一锅腊八粥,抓点糯米、红豆、花生、桂圆,随便添点你喜欢的料。然后,把手机扔一边,坐下来,和家人一起吃碗粥,聊聊这一年的酸甜苦辣。没有花里胡哨的广告,没有匆匆忙忙的朋友圈点赞,有的只是家的味道,生活的温度。这,就是腊八节本该有的模样。

节日的意义,从来都不是浮在表面的热闹,而是藏在生活细节里的深情。一碗粥,一张桌,一家人,这些看似普通的画面,却能熬出最深刻的幸福感。如果哪一天,你觉得腊八节不过就是一碗平平无奇的粥,那可能不是腊八节出了问题,而是你丢了那份对生活的热爱。

腊八节的“仪式感”还在,它只是被我们的快节奏生活压在了心底。什么时候你愿意放下忙碌,愿意用心对待一碗简单的腊八粥,那时候你会发现:生活的滋味,其实从未远去。
祝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,万事周全;腊八永远是腊八。
万事粥全